作為一名揚琴演奏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同時也是中央音樂學院“中外音樂文化交流與體驗”基地/孔子學院辦公室的主任和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的副會長,用所擅長的音樂藝術促進中國文化走向世界,一直是我的理想和奮斗目標。
在當選全國政協委員的三年時間中,我圍繞“中國音樂文化國際傳播”這個主題先后提出了5個提案,內容涵蓋了中國音樂文化國際傳播的資金支持、技術支持、體制建設和人才培養等多個關鍵性問題。
多年來,我一直在探索踐行一種“雙向交互式”的中國音樂文化國際傳播新模式。一方面,立足設立于境外主流高校的“音樂孔子學院”,以學分選修課、中國音樂文化展演活動等為途徑,開展長期的、有計劃的中國音樂國際教育與交流;另一方面,立足中央音樂學院,以遍布世界的孔子學院和大專院校為平臺,開展多種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動。現分享其中的幾個典型案例:
2013年、2015年底,我們在中央音樂學院先后舉辦了兩屆“與世界分享中國音樂”的主題論壇和一次主題音樂會、一次中國傳統音樂工作坊,邀請了來自北美、歐洲、亞洲的孔子學院中、外方院長及專家學者,進行中國音樂國際傳播的理論探討與實踐經驗分享,同時,中央音樂學院的民族器樂教師們還帶領各自的學生,面向來自北大燕京學堂、北航國際學院的數百名外國師生進行了精彩的中國音樂現場教學互動與展演,反響十分熱烈。
2014年、2015年夏,在中央音樂學院連續開展兩屆孔子學院“國際音樂夏令營”及首屆“孔子新漢學計劃”青年領袖項目——中國文化&藝術國際高級研修班,邀請來自歐洲及美洲多所孔子學院的學員來華,以學習中國樂器、聆聽講座、考察交流、理論研討,以及登臺演奏中國器樂作品等多種形式,對中國音樂文化進行了“浸潤式”深度體驗和學習,讓青年學子們切實學習到如何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用音樂來理解和交流。
2015年3月開啟的中央音樂學院“茉莉花”揚琴重奏團以“融合發展茉莉芬芳”為主題的“走進國內外著名高校”系列活動,以音樂會、文化講座的形式先后到訪國內外10余所高校,受到中外觀眾的高度贊譽。
2015年秋,中央音樂學院北美巡演團第三次赴4所孔子學院巡演,音樂會的曲目不僅囊括多首中、外經典作品,還特約作曲家以中西器樂合奏的形式演奏當地歌曲的改編作品,并結合了大量參與分享式的交流互動。活動參與觀眾達2600余人,場面火爆。
在這些年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我提出關于“中國音樂文化國際傳播”的幾個重要理念:
尊重分享,雙向交流。音樂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前提,是交流雙方的互相尊重。只有充分尊重彼此的文化,在這一前提下形成一種互相學習、共同分享的雙向交流模式,才能讓雙方的文化在交流中受益并獲得發展,這是國際文化傳播與交流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融合中外,和而不同。在傳播音樂內容方面,要選擇真實反映歷史與當代中國人生活的優秀經典作品,特別是那些既充分融合吸收優秀的外國文化,又堅守保存中國核心的文化和精神內涵的作品,做到“融合中外,和而不同”,方能真正用中國音樂“講好”中國故事,例如,采用中、外樂器合奏,或是用中國樂器演奏外國音樂,用外國樂器演奏中國音樂等演奏形式,都是一種很好的嘗試。
面向青少年,致力未來。青少年思想開放,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同時,青少年又是民族的未來,世界的希望,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念是世界文化未來發展方向的決定性因素,因此,中國音樂文化國際傳播應格外關注青少年領域,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教育和交流活動,使美好的文化能夠真正造福千秋。
在上述理念的基礎上,我建議:
一、孔子學院/國家漢辦應加大對中國音樂文化國際傳播新模式的支持力度。之前孔子學院的傳播主要偏重語言方面,而中國音樂文化國際傳播新模式的建立,不僅極大豐富了孔子學院的文化內涵,而且讓世界人民看到了一個極富活力和創造力的中國音樂文化新面貌,是中國文化與世界產生強烈共鳴的主流發展方向。
二、教育部應抓緊推進在條件成熟的藝術院校開設“國際音樂傳播”專業的工作,這也是我去年提案的內容之一。世界正在成為“地球村”,文化交流與傳播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加速發展階段,新的發展形勢必然需要新的復合型人才,我認為,這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因為人才培養需要時間,有周期性,必須要有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及早部署實施,才能不滯后于日新月異的發展形勢,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占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