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奧地利陶瓷藝術家 佩特拉?林登鮑爾
在奧地利陶瓷藝術家佩特拉?林登鮑爾的個人陶瓷網站上有這樣一句話“letting go at exactly the right moment”—— “在恰如其分時放手。” 言詞之中,能從這位在維也納大學修完藝術史和考古學的陶瓷藝術家口中品出一些老莊的哲學。
15世紀以前,世界各地處于相對孤立的發展狀態。通過絲綢之路,歐洲人認識了瓷器、絲綢等中國商品,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一個神秘的國度——中國。為了了解絲綢之路對歐洲乃至世界各國的影響,中國文物網采訪了奧地利陶瓷藝術家佩特拉?林登鮑爾。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佩特拉?林登鮑爾陶瓷作品
對于絲綢之路,佩特拉?林登鮑爾在采訪中表示“每一個歐洲人都會為成為絲綢之路計劃中的一員而感到驕傲。”
習近平曾在博鰲亞洲論壇2015年年會開幕式的主旨演講中指出“ ‘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包容的;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一帶一路’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都是開放的,我們歡迎沿線國家和亞洲國家積極參與,也張開臂膀歡迎五大洲朋友共襄盛舉。‘一帶一路’建設不是空洞的口號,而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舉措,將給地區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而佩特拉?林登鮑爾對于絲綢之路的看法也從側面呼應了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演講中的觀點。她表示“通常我是在我自己的國家工作,但是在中國我有很好的場地和想法體驗到這個過程中來。我認為我所有的想法都在作品里匯集到了一起,我從我周遭的環境中得到靈感,我認為在中國重新開始一個新的項目很棒!”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佩特拉?林登鮑爾陶瓷作品
佩特拉?林登鮑爾的創作主要以制作陶瓷餐具為主,在她的創作中,有三個因素必不可少,泥土、造型、靈感。而對于陶瓷藝術的創作她不僅僅樂在其中,而且有自己獨特的創作思維和理念。對于她自己的陶瓷創作而言,她表示“我尋找不同的切面,我讓泥土保持它原本的樣子,然后對它實施我的一些想法,并且我和我的泥土一起工作,并不是說我有了某個靈感,我就讓我的泥土變成我想要的樣子,我想要和我的原材料一起工作并且建立一種聯系,并不僅僅是用原材料來達到我頭腦中所想的樣子。”用莊子的話概括而言就是“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不斷加速,絲綢之路將不斷促進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從而推動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發展。這種以經濟為中心的物質和精神文明交流,不僅豐富了絲綢之路沿線各個民族、國家的物質生活,還對沿線地區、民族的社會結構和文化進步產生了重要影響。在中外文化史上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
佩特拉?林登鮑爾:出生于1967年,在奧地利格拉茨陶瓷藝術學校學習的藝術設計和陶瓷設計。畢業于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在大學里修的是藝術史和考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