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青年曲藝人的交流和交往中,我時常回想起自己的藝術人生、曲藝征程。我忘不了給我幫助指導和提攜鼓勵的師長前輩,正是他們不計回報的奉獻,真心實意的付出,為我鋪就了壯闊的藝術之路,讓我堅持走到了今天。而今天的青年曲藝人面對更加開放和多元的文化環境,面對更加復雜和多樣的文化需求,面對更加艱巨和多變的文化考驗,我們應該通過更加有效的辦法給予他們支持、扶持,幫助他們堅定理想、拓寬視野、增長閱歷、提高本領,成長為曲藝藝術傳承發展、繼往開來的中堅力量。我愿意接好老一輩的班,完成傳承民族曲藝的光榮使命。
40年前,中國曲協老主席陶鈍把馬季鎖在屋里創作,他去為年輕人買晚飯。馬季在老前輩的督促下寫出了一個又一個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作品; 10年前,中國曲協開辦了曲藝人才培訓工程,正是通過學習培訓出來的年輕的曲藝家,在深入基層、服務百姓方面表現得非常積極;到了今天,中國曲協經過認真、慎重研究和周密策劃,決定實施牡丹綻放——曲藝英才培育行動,發揮模范年輕人示范引領作用,為有發展潛質的青年曲藝人才提供更系統更有力的支持。這是一個傳承,更是一個創新!
借此機會,向首批入選的10位青年曲藝人才提出幾點希望:
希望他們始終保持忠誠熱愛的藝術品格。高爾基曾說過,“天才就其本質而論只不過是對事業、對工作過程的熱愛而已。 ”我們也講,“干一行,愛一行;愛一行,鉆一行。 ”成就事業與忠誠熱愛的品格總是相伴而生。即使有的人天賦稟異,但沒有對事業的忠誠熱愛、孜孜以求,注定是碌碌無為的。搞好曲藝藝術,最迫切、最重要的就是胸懷理想、心懷敬意、滿懷熱愛。馬季先生就用他的一生詮釋著這樣的一種品格。在文藝百花凋零的歲月里,他矢志不渝、筆耕不輟,《海燕》 《高原彩虹》 《友誼頌》等作品不僅留下了時代的回響,更為相聲事業留下了星星之火,即便背負著一些非議,也不斤斤計較,直至生命的終點,他依然無怨無悔地牽掛著相聲的明天。忠誠是信仰,熱愛是力量,希望我們青年曲藝人能夠在對事業對藝術的忠誠熱愛中堅定方向、汲取能量,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更好地把我們的曲藝藝術和曲藝事業予以傳承和發揚。
希望他們始終保持謙虛謹慎的藝術修為。 《尚書》里有這樣一句話,“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 ”曲藝界也常說,“上臺如猛虎,下臺似綿羊” ,講的都是一個道理。當下社會,娛樂至上、娛樂至死、奢華浮躁等這樣那樣的問題紛繁雜擾,對從事曲藝藝術的青年人而言,如何保持一份平常心以專心作藝,如何正確對待物質利益、榮譽聲望與藝術追求之間的關系顯得格外緊要。當袁闊成先生尊享“當代柳敬亭”美譽時,更讓人心生敬意的是他一生對待藝術、對待聽眾、對待同行的那份謙虛謹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他委身在廣電總局招待所一間臨時搭建、只有五平方米的“小黑屋”中,虛心聽取編輯和聽眾的意見建議,對不恰當的語言和用辭及時修正潤色,終于用三年時間打磨出著名的袁氏《三國演義》 。謙虛謹慎是為人之道,更是深厚的藝術修為,希望青年曲藝人要有“誰無暴風勁雨時,守得云開見月明”之定力,虛心地向前輩、向同行、向群眾學習,腳踏實地積累和鉆研技藝,自覺抵制克服浮躁之風與傲慢之氣,努力達到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的造詣。
希望他們始終保持扎根生活的藝術做派。曲藝界老話講,“要當好唱手,就得四海走。 ”“誰的見識多,誰的嘴會說;要想嘴會說,多嘮莊稼嗑。 ”“不隔語,不隔音,頂要緊的是不隔心。 ”這些話兒無不透徹出我們曲藝藝術與生活、與人民之間的本質關系。曲藝藝術是有著優秀藝術傳統的,它跟百姓貼得最近,說的是百姓的事,講的是百姓的話,唱的是百姓的情,以小見大,逗笑作樂,引人入勝,發人深省,促人深思。在侯寶林先生演繹的《改行》這部傳統作品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各路藝人的神韻風采,聆聽到惟妙惟肖的叫賣吆喝,欣賞到入木三分的京劇唱腔,進而咂摸出他對舊買賣行當、對傳統藝術的細致觀察,深刻展示出他深入生活、扎根生活、千錘百煉、反復琢磨的藝術做派。試想沒有長期深入地與這些人生活在一起,就不可能有栩栩如生的舞臺表現。生活是我們的老師,也是我們藝術創作的源泉,只有體味生活的真實才能創造藝術的果實,只有把握人民的需求才能實現藝術的追求,希望我們青年曲藝人能真正求教于人民、求教于生活,體驗世間百態、尋求藝術收獲,用人民生活豐厚的滋養和沁潤創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
希望他們始終保持創新發展的藝術追求。“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 。曲藝界也有句藝諺叫做“一遍拆洗一遍新。 ”曲藝藝術血脈延續至今,關鍵就在于一代代曲藝人不斷地創新發展。青年曲藝人要想有所作為、有所成就,沒有一點創新精神是斷然不行的。山東快書曾被叫做“說武老二”“說大個子的” ,演出的曲目往往帶有葷口的內容。高元鈞先生自覺對山東快書進行了語言凈化,吸收借鑒了相聲、京劇等藝術形式,不斷豐富表演風格和技巧,他給撂地的玩意兒平添了持久的藝術生命力,也正是他的改革創新,為這門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我們曲藝人的這種文化自覺,是我們年青人必須學習的。傳承是基礎,創新是關鍵,希望我們青年曲藝人在堅持曲藝藝術本體的基礎上,解放思想,敢為人先,集成對接不同藝術要素和技巧要素,吸收借鑒其他藝術形式和藝術門類,結合融合各種內容形式和觀念手段,不斷實現曲藝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希望他們始終保持勇于擔當的藝術責任感。“責重山岳,能者方可當之! ”曲藝向來有“說書唱戲勸人方”的獨特優勢和優良傳統。在舉國上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今天,我們青年曲藝人更應擔負這樣的責任使命,圍繞中心、服務大局,面向基層、服務群眾。回顧過往,無數曲藝先輩為我們作出了表率:烽火硝煙中,“快板大王”畢革飛、我們的老主席王尊三用曲藝鼓舞了無數指戰員與革命群眾的士氣;抗美援朝戰場上,相聲名家“小蘑菇”常寶堃與弦師程樹棠用鮮血染紅了異國他鄉的土地;新中國建設初期,全國曲藝界四面紅旗之一的郭文秋用《送梳子》展現了人民擁護的社會主義;粉碎“四人幫”后,《帽子工廠》 《 “白骨精”現形記》《假大空》 《如此照相》等作品對極“左”思想如利刃般揭露諷刺,令無數觀眾深思。勇于擔當是我們文藝輕騎兵的文化自覺、藝術自覺、價值自覺,希望我們青年曲藝人能夠積極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曲藝優良傳統代代相傳,呼喚和引領全國曲藝界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曲藝人應有的貢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青年曲藝人正是中華曲藝藝術生生不息的希望和力量,他們是曲藝的明天,他們的成才是曲藝的輝煌。我也真誠地呼吁,媒體朋友們能夠給我們的青年曲藝人提供更多宣傳推介的機會,用你們的生花妙筆敘述出他們的動人故事和獨特風采,為我們年輕的曲藝人早日成才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