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在中國擁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了陶的存在。在歷經千萬年的興衰和更替中,中國土地上孕育了大大小小成千上萬的窯口,在歷史的長河中,此起彼伏,興衰不絕。然而總有一些窯口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或戛然而止,或窯火不熄。
廣東佛山地區的石灣窯,作為南方最重要的一個民間窯口,自唐朝形成較大規模的窯口以來,在中國南部的土地上,歷經宋的發展,明清的繁盛,民國初的轉變,抗戰時期的低迷,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創新進步發展,窯火綿亙千年,從未停息。廣東石灣窯陶瓷博物館的理論研究中心主任紀文瑾說:“其實一個窯口的發展,受大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同時也和當地人口的遷徙,技術水平的發展,港口銷售路線的變遷等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影響。而石灣窯作為一個著名的民間窯口,更多的是因為它的一個順勢而為。”
石灣窯作為一個民窯,與官方聯系甚少。雖然現在的石灣公仔聞名于世,但是在石灣窯漫長的陶瓷生產燒造歷史中,占最大份額的產品卻是滿足老百姓最基本的生產和生活的日用陶瓷器具,石灣公仔則是在清末民國時期才漸漸興盛。紀文瑾說:“石灣窯,一直就是在根據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需求以及自身的特色,在進行著生產。石灣窯生產的日用陶瓷器皿據統計有上千種之多,石灣窯的制陶師們能夠根據老百姓的需求,生產出他們所需要的產品。而且石灣窯仿造的宋代各大名窯產品,各方面都仿得惟妙惟肖,并且有創造性的發展”。
陶瓷大師梅建鷹救就曾評價石灣窯,“石灣集宋代各大名窯之大成,仿鈞而青出于藍,獨創石灣自已的藝術風格”。石灣窯從唐代形成大規模的陶瓷生產基地以來,歷經唐宋元明清一直到現在,其生產從未因政權的更替或港口的變遷而間斷。就是因為,它一直再根據社會的發展作出相應的調整,并保留著中國古代雕塑的優秀特質,既與中國傳統審美標準的一致性,追求人物造型的趣味性,又發揮自身的特色。
除了生產上的適應所需,行業本身的構建也是石灣窯得以長久生存經久不息的關鍵。紀文瑾說:“石灣窯雖屬民窯體系,但是發軔于明嘉靖年間,活躍于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石灣,也形成了一個有規模成體系的行會系統,并且在最盛時期,各種各樣的行當達36個之多。石灣陶業由于分工細致、專業化程度高,行業內分類明確行規嚴格,比如生產盆子的就不能去生產罐子或蓋子,等等。正是由于石灣的這種有嚴密之組織,加上宗族、鄉土關系,行業特色鮮明,讓石灣窯的發展更加有序。”有序的經營是民窯賴以生存的法則,紀文瑾表示:“行會的出現,證明了石灣明清時期陶瓷生產已經逐步進入規范化的經營,同時也反過來帶動了本地陶瓷經濟、促進了社會發展、繁榮了陶瓷文化,促成石灣作為南國陶都的地位不可動搖。石灣陶業行會是時代的產物,所發揮的歷史作用是巨大的。”
現在,由清末民初石灣窯古玩行轉變發展而來的石灣公仔,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和完善,不但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備的塑造技藝,而且被完整地保留了下來,至今仍在民眾中風靡和流傳,而且在世界范圍內也是已頗有名氣。而石灣窯,作為一個成熟的窯區,也發展地非常繁榮,并擁有者雄厚的大師資源。現在石灣已擁有17位國家級的工藝美術大師和陶瓷藝術大師,60多位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和陶瓷藝術大師。石灣窯在如今陶瓷藝術的發展上,也是順時所需,順勢發展。這個延續了上千年的窯口,也正在向世界展示著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高超的藝術價值。
紀文瑾:中國古陶瓷學會會員,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理論研究部主任,《石灣陶》雜志執行主編。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石灣陶藝理論的梳理與研究工作,公開發表論文二十余篇。參與編撰《中國工藝美術全集?廣東卷?石灣陶塑篇》、《佛山歷史名人錄》、《中國博物館志?廣東分卷?廣東石灣陶瓷博物館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