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電視臺直播了2017年度“北京榜樣”頒獎實況。北京安海之弋園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古建筑彩畫工作室主任吳書瑞,獲得“北京榜樣”年度人物稱號。
今年59歲的吳書瑞,祖父是紫禁城里的象牙雕刻師。受家庭的熏陶,他從小對繪畫有一種發自內心的喜愛,夢想自己做一名古建彩畫工。
19歲那年,他被北京市房屋修繕第二工程公司錄用,一干就是30年。這期間,故宮乾隆花園、天壇長廊、中南海瀛臺、天安門城樓的修繕,都留下他的智慧與汗水。
工匠之始——技承良師精益求精
“在這么多年的古建筑彩畫修繕工作中,您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記者見到吳書瑞時,拋出這個問題。
“198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周年前夕,我參與天安門城樓彩畫修繕任務。天安門城樓屬于重檐古建,我負責修繕的彩畫位于第二檐,距離地面30多米,相當于12層樓高。”吳書瑞告訴記者,那個夏天酷熱難耐,天安門城樓的琉璃瓦經過烈日炙烤后非常熱。他穿著厚重的工作服,頭頂烈日,圓滿完成任務。“我覺得非常欣慰。”吳書瑞說。
作為一名古建筑彩畫工匠,吳書瑞強調,在古建檐梁上作畫,過程遠不像彩畫本身那般光彩亮麗。酷暑夏日、數九寒冬,是古建彩畫工匠經常要面對的情況。
除了工作環境苦,吳書瑞印象最深的就是師父的諄諄教誨。
據吳書瑞回憶,有一年冬天,他在師父的指導下,嘗試在建筑上瀝粉作畫。調瀝粉關鍵在于把握好加水量。冬天滴水成冰,他調瀝粉時總感覺不如平日潤滑,不知不覺,水就加多了。
“這哪成啊!瀝粉瀝不好,貼金、刷色都白費。鏟了,重新做!”平日總是慈眉善目的師父,為這個“小事”對他不留情面。
那天,他心里很委屈,可又不敢頂嘴,只好返工。事后,他才體會到師父的良苦用心。“這是在教我精益求精呀。”吳書瑞說,老匠人的精益求精,就是工匠精神。
藝術傳承——心存敬畏不忘初心
2006年,吳書瑞從北京市房屋修繕第二工程公司辭職,應聘到北京安海之弋園林古建工程有限公司古建筑彩畫工作室。
“古建彩畫一直以來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坐‘冷板凳’的時候比較多。但我一直選擇堅守這一陣地。我要把老匠人的手藝一絲不茍地傳承下去。”吳書瑞告訴記者。
古建彩畫代表的是中華文化,對世界而言,展現著東方之美。吳書瑞始終對古建彩畫的傳統技藝和規制心存敬畏,尊重歷史是他修繕彩畫始終遵循的原則。
如今,在各種仿真技術惟妙惟肖的時代,吳書瑞堅持使用天然礦物顏料,沿襲傳統方法手工研磨,他要把老一輩彩畫工的做法傳承下去。
在吳書瑞工作室,按照原規制、原比例縮制的各式彩畫小樣,掛滿了四壁。“它們在告訴我們,要堅守古建彩畫的傳統規制,延續文化遺產的歷史價值。”吳書瑞說。
為了更好地傳承傳統建筑彩畫工藝,這些年,吳書瑞一直在探索新的古建筑彩畫傳承模式。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他的帶領下,古建彩畫工作室按照傳統建筑彩畫工藝,使用天然礦物質顏料創作而成的彩畫葫蘆藝術品——“金韻葫蘆”,在2016年獲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上取得“最佳展示獎”。
榜樣帶動——言傳身教打造團隊
“師傅言傳身教,讓我們深知,做彩畫光有耐心和細心還不夠,最重要的是要尊重歷史,堅守古建彩畫傳統規制。正是這樣不變的追求和初心,讓更多的古建筑穿越歷史的塵封,重新煥發出奪目的光彩。”已拜吳書瑞為師10余年的劉錦剛坦言。
如今,吳書瑞從事古建筑彩畫工作近40年,帶徒傳藝10余年。目前工作室共有成員12人,工作室不僅具有條件優越的工作場地,而且還具備傳承傳統彩畫技藝的設施與設備;還可以在公司仿古建筑工程和文物保護工程項目中進行技術攻關、技術創新。
工作室堅持按照畫工工資總額2%的比例提取資金,作為畫工的繼續教育和培訓經費。經費100%用于一線畫工的教育和培訓。
2016年2月,吳書瑞成功入選北京市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市首屆“亦麒麟”新創工程領軍人才;2016年,吳書瑞領銜的古建筑彩畫工作室被北京市大興區人社局評為“吳書瑞首席技師工作室”。
大歷史、小工匠、擇一事、終一生。多年來,吳書瑞始終堅持嚴格要求自己,勤奮努力,敬業奉獻,在自己平凡而普通的工作崗位上,為傳統建筑彩畫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