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是干什么的?很長時間以來我們都說文藝評論指導創作,坦白說我對此不抱希望。做文藝評論是跟人分享我們的感受,只不過我們比普通觀眾有更開闊的視野和更專業的思考,僅此而已。但是還應該對自己有更高的要求,即建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張庚為代表的一批學者,為社會主流價值觀建構起到重要作用。當時,以階級斗爭理論來簡單批判戲曲的文章占據了大多數,大批戲曲面臨被封禁或修改的危機。比如清官戲《秦香蓮》,老百姓怎么能把希望寄托于封建官僚身上呢?老百姓應該奮起反抗才對。這時,張庚及時地從蘇聯文藝理論中找到了“人民性”概念,為傳統戲曲找到了合法性,以人民性的角度來看,人民喜歡的東西一定有它的合理性,應該被新社會接受,因而大批劇目得以保留。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傳統戲講忠孝節義,保留下傳統劇目,也就保留下了傳統中的價值觀,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出了貢獻。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傳統戲曲直接面臨沖擊。傳統戲曲的存在還有沒有意義?是不是要用現代派藝術來代替它?張庚、郭漢城一代人做的另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是設立梅花獎,推出了張繼青。她是一個老老實實跟著老師唱戲的人,沒有新劇目,不知道新名詞,但一到舞臺上,立即光芒萬丈。這讓相當一批演員看到,原來把傳統劇目演好,也會得到國家的認可。
我們認為傳統戲曲有很多缺點,從50年代就拿著放大鏡看傳統戲的糟粕,實際上,老百姓愛看的還是傳統戲。比如《四郎探母》,從晚清就開始批判,從來都是箭靶,無數人想改,怎么改不好呢?為什么沒有人探討一下它為什么這么有魅力呢?它把所有人生最困難的選擇都集中到一個不像英雄的英雄身上,每一場都是兩難選擇,逼他表態。黑格爾說,悲劇是兩種合理的價值發生沖突不能兩全。另一方面,它的每一個唱腔都不一樣,它的音樂的設置,它對西皮板式的靈活運用,沒有人能超過。
戲曲界問題很多,包括大部分傳統劇目沒有繼承下來,三分之二的傳統戲已經被丟掉了。盡管文化部門發掘、記錄和保存了一批傳統劇目劇本,但是也只是抄了下來,現在很少人去翻,依舊塵封。抄下來不是繼承,沒有在舞臺上表演。面對傳統劇目的大量丟失,和傳統表演水平的下降,繼承傳統非常重要。現在熱衷創作新劇目,一是大環境需要,二是一演經典劇目就露怯,他們不敢,于是以創新為幌子,來回避在前輩面前自身的不足。創新容易,繼承困難。
我有一個跟前輩不一樣的判斷,80年代戲劇市場滑坡,很多人覺得只有創新才能有市場。在我看來,傳統劇目至今依舊是戲曲市場的支撐。比如京劇張火丁有市場,就是因為唱老戲。有人說演員拼到最后是拼文化,這有道理,但最后才是拼文化,一開始還是要先練好功,練功比讀書重要,梅蘭芳成為大師不是靠讀書,而在于對傳統的全面把握。要繼承傳統,要立足于藝術本體,藝術的本體是什么?是四功五法,是練功。
文藝評論做好引導很重要,我們有這樣的責任,用正確的判斷,讓我們的演員觀眾知道什么是好的,讓社會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引導整個行業健康發展,讓民族藝術永葆青春,可以讓世界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