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陶瓷,正如說起絲綢一樣,能讓人第一時間就聯想到中國。因為這兩者,在中國的絲綢之路中,都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中國陶瓷的發展史,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陶瓷的發展和進步,也推動著世界陶瓷文化的發展。
我們的祖先,早在八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就發現了陶的存在。在泥與火的藝術中,創作了許多優秀的陶器。中國著名的四大陶器,宜興紫砂陶、欽州坭興陶、重慶榮昌陶和云南建水陶,在長期的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當中,具備了極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而中國的制瓷技術的發明,更是刷新了世界的陶瓷史。早在歐洲掌握制瓷技術之前的一千多年,中國就已經能制作出相當精美的瓷器。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一直從事內蒙古特色陶藝研究的內蒙古師范大學陶藝系教授娜麗莎說:“中國在陶瓷上的發明和創作,對世界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陶是世界性的藝術,但是瓷,卻是在中國發明創造后,才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圍內有了發展。中國對瓷的發明,是世界陶瓷藝術史上的巨大進步。”
而推動中國陶瓷與陶瓷技術的對外傳播的重要因素,則是連接亞、非、歐三洲,自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起,肩負了中國對外進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擔的絲綢之路。現如今,隨著習近平主席“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這條連接亞、非、歐陸路和海路的傳奇紐帶,又重新散發出新的活力。
“絲綢之路的提法由來已久了,中國陶瓷也通過絲綢之路走向了世界。”娜麗莎說,“我們的祖先,在遠古時期就掌握了制陶的技藝。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技術的創新,我國的陶瓷技術得到很大的發展,在唐代,中國大量精美的陶瓷經絲綢之路輸出到國外。可以說,自古以來,絲綢之路就成為了我國對外貿易出口、友好交流的橋梁。”
國際間政治經濟的交流發展合作,往往也伴隨著文化的包容和創新,隨著 “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戰略的推行,我國積極構建與絲路沿途國家的合作發展關系,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不僅在經濟上相互融合,在文化交流上也兼容并包的共同發展。娜麗莎在參加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國際陶瓷文化交流時就曾說:“陶瓷文化的交流活動,不經能夠給陶瓷藝術家搭建一個交流的平臺,還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的陶瓷文化,通過對陶瓷的交流和創作,讓人們發現對中國陶瓷價值與魅力。”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隨著“一帶一路”發展戰略的推行,我國與“絲路”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如何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如何在這場國際交流中更好的發展,成了當代學者和藝術家們共同關注的課題。北京市西城區琉璃廠高峰論壇組委也決定會在12月18日舉辦舉辦一場以“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的活化發展為主題的“中國?琉璃廠高峰論壇”,集文化、藝術和信息領域的中外著名專家學者、文化企業領軍人士,共同探討中國傳統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發展中的“活化”發展之路。讓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以更多元的角度更廣泛的視角傳播和發展,為中國文化在國際文化交流發展中做出貢獻。
娜麗莎:內蒙古師范大學 陶藝系主任、教授,內蒙古陶瓷藝術學會會長,內蒙古雕塑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工藝學術雕塑藝術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雕塑學會會員,曾以高訪學者身份赴波蘭、白俄羅斯訪學。其作品曾獲內蒙古陶藝新設計作品展金獎,并被多個館院收藏。她的陶塑作品,多以蒙古族民族的人物形象為素材的,她創作的蒙古族少女陶俑,從衣著、發飾、甚至造型上,都能讓人感受到蒙古人民的熱情、純樸、豪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