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本指大鋤,后也指代用刀斧砍的粗暴動作;只有和中國民族樂器——古琴搭配起來,斫這個字才有了幾許雅意。斫琴,說的是對古琴進行精工細作的工藝技術,它需要具有專業技術的琴師完成——一把好琴,體態大方而唯美、發音精準且無雜音,彈琴者也會感到得心應手。
放眼浙江,如今專職于斫琴的師傅其實并不算多,仍舊能夠一板一眼地運用傳統榫卯結構制琴的人,更是屈指可數。衢州人沈華龍是至今仍在堅持古法制琴的一位老匠人。
“斫琴的人,鑿的是木,上的是漆,練的是各式手藝,雕琢的是人的內心。”沈華龍說。
在衢州古城墻畔的簡室里 他用古法打造了榫卯結構的古琴
從護城河上的橋上走過,途經幾棵初冬里黃澄澄的銀杏,衢州古城的大南門就坐落路旁,打這兒拐進去便是衣錦坊。坊間是典型的小城生活格局,巷弄四通八達,假如不是詢人問路,我們找到這里興許還要多費一番工夫。
72歲的斫琴師沈華龍就把他的工作室安置于此——一間是接待客人的琴室,另一間是由儲物間改建的作坊,面積均不大,裝修也非常簡單,只是周邊比較安靜。因此,倘若有人在黃昏時分來訪,時常也能在晻暖的夕陽中聽到幾縷琴聲。
“我和兒子住在這個小區,才幾十來步路,平日彈琴做琴都在這里。”沈華龍領著我們走,他挺瘦,身穿樸素的黑色棉襖,戴著一頂灰色的老款鴨舌帽,一幅很普通的老人打扮。
走進他的琴室,左側的墻面上掛滿了古琴,包含了周身是微波狀的落霞式,線條圓潤、形似芭蕉的蕉葉式,形制奇古、大腹能容的師曠式等十余種式樣,它們均出自沈華龍的手筆。
“聽古琴,得喝茶。”他遞來茶水,端杯子的手背面是黃褐色的皺紋,手指和手心也布滿老繭。后來我們才知道,這一半是平日練琴所致,另一半則是做木工活留下的痕跡。
“做一把琴,既要懂得古琴的音理,也要長期磨練木工技和漆藝,另外你還得有一定的書法和篆刻能力。”沈華龍十幾歲做知青,機緣巧合下跟隨當時“衢州三大才子”之一的程禮門學習古法制琴,程老先是領他學習琴藝三年,理由是:斫琴不僅是做樣式,而且要成音形,不學琴不懂音理便做不出好琴。他說,因為制造手續繁瑣、涉及知識面廣泛,現在斫琴已成為一門僅有少數人學得的手藝。
但即便是這樣一門小眾冷門的手藝,門道卻不見單調。正如古琴流派的復雜,斫琴界也像一個群藝薈萃、百家爭鳴的“江湖”。榫卯結構的運用,是沈華龍所擅的“武學路數”,也是他與其他制琴者不一樣的地方。
在現代工藝中,斫琴師主要用膠水將古琴粗胚的各個部位進行拼接;但古法制琴是利用傳統建筑工藝中榫和卯來實現“卡死”式的縫合。“打個比方,古法制琴中琴面和底部需用竹釘進行拼合,我們在制作時,先要在木料上掏出外大內小的孔子,再斜向插入長長的竹釘,再補插一塊薄木片作為固定。”
這需要耗費多少時間?記者做了推算,常規古琴身長1.22米,按每15公分打上1~2顆竹釘,總共需要16顆左右,按照榫卯結構制法,每固定一顆竹釘約需要2小時,那么光是這一道工序,沈華龍就需要用掉近兩天的時間。
而榫卯結構有它獨特的好處。
這種凹凸鏈接的方式,是中國古代工匠在長久歲月中留存下來的純熟功夫,經由榫卯結構拼接的古琴,堅實耐用,可以經受時間與氣候的洗禮。“一把琴,能用百年。”沈華龍有自信的道理,這也是他制作的琴能在市面上價值5萬元以上的原因。
先學琴、學做琴,再回歸做人 五十年如一日的匠心是這樣的
《琴史——盡美》中說:“琴有四美:一曰良質,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無論是制琴還是彈琴,最美的享受莫過于沉浸之后內心的清澄。沈華龍也是如此。
“2006年從衢州本地的文博單位退休后,我是手不離琴。”幾十年來,沈華龍把衢州老一輩文人彈琴、斫琴、作詩、寫字、品茗的志趣都繼承了下來,并貫徹在自己的退休生活中。
就比如,上漆這項極其消耗時間的活兒。
“一把琴的音色好壞,漆的厚度是決定因素之一。”每年上半年是適合古琴漆體陰干的時節,那時沈華龍會小心翼翼地將生漆和八寶灰的混合物,用牛角灰刀涂抹在琴體上,厚度幾乎都不超過1毫米。為了保證音質飽滿圓潤,每上一次漆,沈華龍要用砂紙打磨一次,并且反復十幾次,需耗費整整一年的時間。
這般枯燥乏味的工序,他卻不以為然,甚至還會自己往里頭添點趣味——比如,沈華龍偏愛在制作的琴下落款。他說,一來是想為琴取個雅名;二來萬一出現什么問題,也方便琴人抱琴來修。
2010年上海世博會舉辦前,沈華龍希望能為主辦方送上一份祝賀。“為此,我用當時收集到的最好材料,花費了整整三年時間,制作了一把古琴,取名為‘九霄環佩’。”
不過,因為一些原因,這把世博定制款的“九霄環佩”最終沒能被送去上海,但卻成為了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去不了有一絲絲遺憾,但我不也留下一把可供自己玩味的好琴嗎?”沈華龍笑著說,至今他時不時還會忍不住拿出這把琴,彈上幾曲。
因為年紀與健康原因,現在的沈華龍已經不再做琴,但琴依然是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樂趣。不急不躁,不悲不喜,也許是一位老斫琴師的本心寫照。
離別時候,沈華龍反問我們:“衢州是‘綠水青山請進來,琴棋書畫帶出去’的地方,也是講究靜能生居的地方,你來采訪過那么多次,那有沒有好好享受這里的古樸和寧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