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看到一幅畫,2000年成為鄭鐵軍的人生轉折點。
這一年,鄭鐵軍去蒙古國打工,在當地朋友巴特爾家中,他偶然間看到一幅京劇臉譜砂畫,“畫的右下角有‘鄭氏砂藝’落款,我非常震驚,沒想到能在國外見到失傳半世紀的祖先的工藝”。
150多年前,晚清秀才鄭克祥在游學時得高人傳授,學會撒砂制畫技藝,并開創了鄭氏金銀絲砂畫。作為鄭克祥的第五代嫡孫,鄭鐵軍對于這一絕活卻只是耳聞。“因為戰亂、災荒和一些外在因素,新中國成立前,鄭氏砂藝已幾乎失傳,我只是小時候聽父親提起過而已。”
巴特爾告訴鄭鐵軍,這幅砂畫是其祖先在中國山東買的,因為認為臉譜可以鎮宅辟邪納財,所以一直傳了下來。而鄭克祥正是山東人,子輩才遷到河北興隆縣。
“我當時就覺得,這么好的手藝,又是祖傳的,可不能斷了啊,我得把它重新傳承發揚下去。”鄭鐵軍說。
回國后,鄭鐵軍開始了艱難的傳承發揚之旅。他去了山東登州老家,雖沒找到任何史料,卻在祖先的碑上看到了簡單的記載;又請伯父和父親講他們知道的有關故事。“我伯父和父親沒正兒八經做過,只在七八歲時玩過,他們還是有所了解的。”
2001年3月,鄭鐵軍找了3個下崗工人,成立了小作坊,開始砂畫的研究創作。“當時街坊鄰居都不看好我們,說‘這小子瞎胡鬧呢,打工掙點錢多不容易,成天畫花臉子有啥用啊’,但我就是想做成個樣子。”
然而,復活一項失傳工藝,何其難也,從原料的選擇、研磨,到圖案的設計勾描,再到畫作的上色定型,一道道難關需一一攻克。鄭鐵軍介紹,祖先曾用小米作畫,但做出來畫質差;改用本土的砂石作原料,“卻保存不了”;又改用天然彩石,“在國內只能找到13種,可是創作時最多需要126種顏色的砂子,其他顏色就找到蒙古國的朋友,請他們幫我從那邊開采。”
摸索半年后,鄭鐵軍終于把幾近失傳的技藝找了回來。“第一幅成熟的作品是關羽臉譜,耗時倆月,賣了不少錢。2002年時,我們的一幅砂畫拿到蒙古國去,能賣到360元人民幣。2008年時,我們作坊的人員增加到了十多個,一年掙個三五十萬沒問題。”
2009年,興隆縣文化部門注意到這 一特色項目,并給予很大的支持:免費提供辦公場所和展示廳,免費培訓技工。
2010年,鄭鐵軍將山溝里的小作坊搬到了縣城,成立了鄭氏砂藝文化有限公司、鄭氏砂藝研究所和鄭氏砂藝美術協會,走上規模化發展和創新發展的道路。
“從在木板、玻璃上作畫,到用高密度漆板或者鋁塑板,再到用有吸附有害氣體功能的活性炭板作畫,從氧化鋁絲、銅絲到鍍金絲、金絲,我們一直在創新。”鄭鐵軍說,“在內容上,從開始的只做京劇臉譜發展到現在的100多個品種;在工藝上,探索出拉、按、扭、轉等嵌絲手法,使嵌絲更加舒緩、美觀流暢,研究出‘一絲成畫’‘立體砂畫’等多重創作技巧,嘗試‘釉料壓膜亮瓷’技術。”
精益求精使得鄭氏砂畫得到廣泛認可,不僅擁有“中國著名品牌”“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承德珍品”等諸多榮譽,其《京劇臉譜》與《十二生肖》系列作品被首都博物館收藏,還成功進軍國際市場,產品遠銷美國、韓國、蒙古國及中東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鄭氏砂畫作品展覽室里,山巍峨,水清澈,花嬌艷,人物栩栩如生,動物靈動有趣……54歲的鄭鐵軍環視著一幅幅精巧艷麗的砂畫,信心滿滿,“鄭氏砂畫既有文化價值,也有商業價值,傳承下去沒有問題。只要有人喜歡,我都可以免費培訓。我已經建了免費開放的非遺文化體驗館,假期來的學生特別多。我的目標是做成全國最大的砂畫生產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