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把土肥皂做成庫車的名片。”買買提·亞合甫對記者如是說。
當地的維吾爾族民眾將土肥皂稱為“吐哈齊蘇甫”,意為“圓形肥皂”。早在1000多年前,庫車土肥皂就已出現。土肥皂由榨油剩的油耙、活堿和鹽等混合而成,由于有對皮膚無害、不腐蝕衣物、不導致衣物褪色等眾多優點,受到當地民眾喜愛。2008年,土肥皂制作工藝被列入阿克蘇地區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庫車土肥皂的傳承人,今年36歲的買買提·亞合甫告訴記者,其實他是“半路出家”。他說:“以前我在企業工作,出差時發現內地很多城市的文化產業做得非常好。我就想,庫車有那么多傳統文化產品,為什么不推廣?”
在庫車縣,庫車土肥皂的主要制作地在烏恰鎮,以家庭作坊為主。買買提·亞合甫專門去那里學習制作技術,一學就是3年。學成之后,買買提·亞合甫自己開了個家庭作坊。他不僅沿用土肥皂制作工藝的精華部分,還對土肥皂進行了改良。
買買提·亞合甫說,庫車土肥皂大多用來洗衣服,由于不含香精、起泡劑等添加劑,因此味道不太好聞。經過一番研究,“我改用羊尾巴油,加上蜂蜜等原料,味道有所改善,而且這些天然原料對皮膚很好,可以用來洗臉。”
經過一段時間的試用,買買提·亞合甫開始銷售新產品。2015年,買買提·亞合甫專門為新產品注冊了商標。2016年,為了擴大銷路,買買提·亞合甫開了一家淘寶店。“訂單來自全國各地,最多的時候,一天有20多個訂單,產品主要發往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
已經和土肥皂打了9年交道的買買提·亞合甫也有憂慮:“肥皂的使用周期長,賣貨渠道又很有限,一個人分身乏術。”
為了能有更多的資金擴大推廣力度,買買提·亞合甫又在當地企業找了一份工作。“做肥皂暫時成了副業,但我的興趣還在這里。”
買買提·亞合甫說,除了經營方面,他更擔心土肥皂的傳承。“土肥皂的做法是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很少有文字資料,我的師傅已經去世,師傅的子女也沒有繼承這門技藝。我很想用書面資料的形式系統整理出來,把這個文化名片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