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這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雄安新區規劃建設中,特別強調堅持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就目前正在進行的雄安新區考古調查工作,本報記者采訪了河北省文物局局長張立方。
記者:請您談談考古和文物保護對雄安新區建設的重要意義?
張立方:河北省委常委、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陳剛講過“無文化傳承,無雄安未來”。我們要充分發揮文化在新區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保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歷史文脈,為新區建設植入文化基因。這既是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的使命擔當,也是將新區打造成具有豐厚氣質底蘊、獨特人文精神的文化新城、示范之城、千年之城的必然要求。
我們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雄安新區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處理好新區建設和文物保護的關系,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針,將文物作為雄安新區發展建設的重要資源,為新區建設增光添彩。本著有利于突出中華文明歷史文化價值,有利于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追求,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的原則,創新保護措施和展示形式,讓歷史文化遺存成為雄安新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交相輝映,展現本區域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與價值。
聯合考古隊在調查過程中,許多當地民眾主動提供線索,幫助隊員開展工作,我們很受感動。我們深感傳統文化的精神血脈,有著強大的紐帶作用。未來的雄安將會是創新的雄安,也將會是延續文化血脈的雄安。
記者:雄安新區的文物遺存狀況如何?在新區成立之前已經完成了哪些考古工作?
張立方:雄安新區三縣境內歷史文化脈絡久遠清晰,可以上溯到距今約8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活動的集中區域,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存。容城北莊遺址、上坡遺址、午方遺址等遺址都有重要文物出土。大約2000多年前這里是燕南趙北標志性地區,存有燕南長城、南陽遺址等重要歷史遺產。大約1000年前,古雄安地區是宋遼分界區域,雄州、安州等地的城防、邊關地道及塘濼系統,是我國歷史上獨特的一道風景線。近一百年以來這個地區又以光榮革命傳統聞名于世,敵后抗戰雁翎隊的事跡家喻戶曉。
據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該地區共發現不可移動文物215處(含任丘三個鄉鎮、高陽一個鄉)。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容城縣南陽遺址、雄縣宋遼邊關地道、任丘三各莊遺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8處。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2016年)登記可移動文物824件,其中珍貴文物38件。
記者:雄安新區考古調查勘探工作的整體進度規劃是什么樣的?
張立方:當前,雄安新區起步區、中期發展區考古調查已經完成,調查報告也于9月初編制完成,并請相關專家審查修訂通過。目前,聯合考古隊正在對南陽遺址進行小規模小面積的試掘,計劃年內完成500平方米范圍的試掘。此外,聯合考古隊對起步區、中期發展區以外的雄安新區全境的考古調查也在進行中。之后還將開展環境考古,編制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規劃,加強與相關規劃溝通對接;配合新區建設進度,開展相關的考古勘探與發掘;研究實施重點文物遺存保護展示提升項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