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是文化的產物,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珍貴歷史遺存物。它從不同的領域和側面反映出歷史上人們改造世界的狀況,是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實物資料。針對文獻類文物,今天我們有幸邀請到了著名文物鑒定專家,古文物協會執行會長,中國收藏家協會民間文物研究中心景德鎮基地顧問,民間文物藝術品鑒定評估委員會鑒定專家,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遺產保護委員會鑒定專家盛昶硯先生,一起來探討關于文獻類文物應該引起重視和保護的話題。
主持人:盛老師,今天很高興您能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接受我們的專訪。文獻類文物作為我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跡具有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影響。那么,究竟什么是文物,該如何定義它呢?盛老師給講解一下。
盛老師:主持人好。說到文物,舊為禮樂、典章制度的統稱。而現在人們更多的是把古代遺留的東西稱為文物,但對于究竟什么是文物,尚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
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輯的《現代漢語詞典》中,稱文物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種藝術品。”
而《辭海》中對文物的解釋則更為全面具體,它是指“遺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歷史文化遺物。其中包括了五大類:(1)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重要人物有關的、具有紀念意義和歷史價值的建筑物、遺址、紀念物等;(2)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群、古建筑、石窟寺、石刻等;(3)各時代有價值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4)革命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古舊圖書資料;(5)反映各時代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時代與時俱進,1982年11月19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5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二條,對保護文物的范圍作了明確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下列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受國家保護。其中對文物的范疇又有了進一步的總結:
(一)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
(二)與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和著名人物有關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和史料價值的建筑物、遺址、紀念物;
(三)歷史上各時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
(四)重要的革命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資料等;
(五)反映歷史上各時代、各民族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
《文物保護法》第二條同時還規定:“具有科學價值的古脊椎動物化石和古人類化石同文物一樣受到國家的保護。”
在《文物保護法》上述規定中,十分明確地指出了國家保護文物的范圍。我們認為,國家保護文物的范圍,也就是文物所包括的內容。
由此,我們可以明確以下幾點:第一,文物一般具有歷史、藝術、科學三個方面的價值。具體到每一件文物,不一定都具有三個方面的價值,但至少要具有其中一方面的價值,否則就不能稱其為文物。
第二,文物應是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實物。不具備這一點,也不宜作為文物保護。
第三,國家保護的文物具有廣泛性,應是反映歷代社會制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有代表性的實物。各個方面的文物之間具有廣泛和密切的聯系。只有全面保護各個方面的文物,才能使文物的價值不受損害。
至此,我們可以對什么是文物作出回答。文物是人類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遺物和遺跡。也可以說,它是歷史上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遺存,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是重要的文化遺產。
主持人:盛老師總結的很全面。關于文物,盛老師認為它的特性以及它固有的類別包括哪些方面呢?
盛:關于文物,它是歷史長河中同類物品的幸存者。只有文物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給歷史以質感,并成為歷史形象的載體,這一點,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因此,它是不能再生產的物品。文物所具有的認識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證作用,構成了文物特性的表現形式。
說到文物的類別:凡是文物都是歷史遺存物。由于政治上的需要,又將1840年鴉片戰爭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1919年五四運動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文物,特定為“革命文物”。因此,我國在習慣上將文物分為歷史文物與革命文物兩大類。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法》的規定,文物可分文物保護單位和庋藏文物兩大體系。根據文物價值的大小,又有等級之分。我國現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分為國家級、省(市、自治區)級和縣級三級。庋藏的文物一般分三級,一級藏品為特藏,二、三級藏品為次于一級藏品的基本藏品。在這些不同級別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藏品外,還有其它的古跡、文化遺存,以及散存文物。
主持人:感謝盛老師。以上我們了解了關于文物的概念及特性。接下來我們認識一下文獻類文物。盛老師給大家講解下什么是文獻和文獻類文物?
盛老師:所謂文獻,文,是文本記載,獻,就是口頭相傳的。文獻具體指的是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運用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記錄在一定載體的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
人們通常所理解的文獻是指圖書、期刊、典章所記錄知識的總和。文獻是記錄、積累、傳播和繼承知識的最有效手段,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獲取情報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來源,也是交流傳播情報的最基本手段。
其中,文獻的基本要素分別為:1.有歷史價值和研究價值的知識;2.一定的載體;3.一定的方法和手段;4.一定的意義表達和記錄體系。
而文獻類文物,則指的是文物級別的文獻類知識,它是尚存的且珍貴的文物類記錄。諸如我們認識的古籍文獻可以說是文獻類的文物代表。
主持人:關于文獻,它的基本類型以及特點有哪些呢?
盛:關于文獻的基本類型以及它的特點從大的區別來說分為媒體形式和出版形式。從文獻的媒體形式劃分,大致的將文獻可分為以十種類型,分別為圖書、期刊、報紙、會議文獻、科技報告、標準文獻、專利文獻、學位論文、技術檔案和電子文獻。
關于這十種文獻的特點:
1.圖書
圖書是人類用來記錄一切成就的主要載體,也是人類交流感情、獲得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至鉅。圖書具有品種多、數量大、范圍廣的特點,一般給人們以系統、完整、連續的知識和信息。
2.期刊
從廣義上來講,期刊的分類可以分為非正式期刊和正式期刊兩種。非正式期刊是指通過行政部門審核領取“內部報刊準印證”作為行業內部交流的期刊,一般只限行業內交流不公開發行,但也是合法期刊的一種,一般正式期刊都經歷過非正式期刊過程。正式期 刊由國家新聞出版署與國家科委在商定的數額內審批,并編入“國 內統一刊號”,辦刊申請比較嚴格,要有一定的辦刊實力,正式期刊 有獨立的辦刊方針。期刊具有出版周期短、報道速度快、數量大、信息內容新等特點,是很重要的信息源。
3.報紙
報紙指以刊載新聞和新聞評論為主,通常散頁印刷,不裝訂、沒有封面的紙質出版物。現代報紙每日出版一次,稱為日刊;或者每周出版一次,稱為周刊。報紙的特點是報道及時,受眾面廣,具有群眾性和通俗性。
4.會議文獻
會議文獻可分為會前、會中和會后三種。
(1 )會前文獻包括征文啟事、會議通知書、會議日程表、預印本和會前論文摘要等。
(2)會議期間的會議文獻有開幕詞、講話或報告、討論記錄、會議決議和閉幕詞等。
(3)會后文獻有會議錄、匯編、論文集、報告、學術討論會報告、會議專刊等。其中,會議記錄是會后將論文、報告及討論記錄整理匯編而公開出版或發表的文獻。會議文獻的特點是專業性強,并且能較全面、迅速地反映某一技術領域或學科發展水平、動態和趨勢。
5.科技報告
科技報告是指記錄某一科研項目調查、實驗、研究的成果或進展情況的報告,又稱研究報告、報告文獻。它出現于20世紀初,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迅速發展,成為科技文獻中的一大門類。每份報告自成一冊,通常載有主持單位、報告撰寫者、密級、報告號、研究項目號和合同號等。按內容可分為報告書、論文、通報、札記、技術譯文、備忘錄、特種出版物。科技報告具有單獨成冊、出版日期不定、內容專深、報道迅速、多為保密、控制發行等特點。
6.標準文獻
狹義的標準文獻指按規定程序制定,經公認權威機構或主管機關批準的一整套在特定范圍內必須執行的規格、規則、技術要求等規范性文獻,簡稱標準。廣義的標準文獻指與標準化工作有關的一切文獻,包括標準形成過程中的各種檔案、宣傳推廣標準的手冊及其他出版物,揭示報道標準文獻信息的目錄、索引等。它是一種具有約束力的規定性和法律性的文獻。
7.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是指記錄有關發明創造信息的文獻。廣義的專利文獻包括專利申請書、專利說明書、專利公報、專利檢索工具以及與專利有關的一切資料;狹義的專利文獻僅指各國(地區)專利局出版的專利說明書或發明說明書。它具有詳盡、新穎、實用和報道及時等特點。
8.學位論文
學位論文是指為了獲得所修學位,按要求被授予學位的人所撰寫的論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的規定,學位論文分為學士論文、碩士論文、博士論文三種。學士論文是大學本科畢業生為獲得學士學位和畢業資格所需要撰寫的學術論文。學士論文應反映出作者能夠掌握大學階段所學的專業知識,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對研究課題有一定自己的獨立見解。碩士論文是碩士研究生所撰寫的學術論文,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度和更高的學術水平,更加強調作者思想觀點的獨創性,以及研究成果應具備更強的實用價值和更高的科學價值。博士論文是由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所撰寫的學術論文。它要求作者在博士生導師的指導下,選擇自己能夠把握和駕馭的潛在的研究方向,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學位論文內容較為系統,選題新穎,理論性、系統性較強,闡述詳細,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創造性。
9.技術檔案
技術檔案是指科研生產活動中形成的,有具體事物的技術文件、圖紙、圖表、照片和原始記錄等。詳細內容包括任務書、協議書、技術指標、審批文件、研究計劃、方案大綱、技術措施、調查材料、設計資料、試驗和工藝記錄等。這些材料是科研工作中用以積累經驗、吸取教訓的重要文獻。技術檔案一般為內部使用,不公開出版發行,有些有密級限制,因此在參考文獻和檢索工具中極少引用。
10.電子文獻
電子文獻又稱電子出版物。電子出版物是指以數字代碼方式將圖、文、聲、像等信息存儲在磁光電介質上,通過計算機或具有類似功能的設備閱讀使用,用以表達思想、普及知識和積累文化,并可復制發行的大眾傳播媒體。電子出版物的主要媒體形態有:軟磁盤、只讀光盤(CD-ROM )、交互式光盤(CD-I )、照片光盤(PHOTO-CD)、集成電路卡(ICCARD)等。它具有存儲量大,體積小,便于檢索、保管和共享等特點。
文獻的第二大區分形式就是按出版形式劃分。
文獻按出版形式可劃分為:科技圖書、科技期刊、專利文獻、 會議文獻、科技報告、政府出版物、學位論文、標準文獻、產品資科技文獻中反映比較明顯,社科文獻也存在著類似情況。
主持人:盛老師認為應該如何做好文獻保護?
盛:文獻的使用意義一方面是知識老化加快,文獻使用壽命縮短反映了科學技術發展迅速,說明了利用文獻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為人們利用文獻帶來一定難度,要求人們掌握利用文獻的方法,準確獲悉新文獻。
文獻保護是為使館藏文獻免遭自然的和人為的損毀,延長文獻保存期限和使用壽命,盡可能保持其原來形態的技術和措施。書刊損壞后要及時進行修補,裝訂線斷了應立即重新裝訂,封面脫落的應修補增添副頁,加蓋封面等。引用科學規范的方法,做好文獻保護至關重要。
主持人:前面提到了“古籍文獻”,盛老師認為古籍文獻對我國歷史文化有哪些重要意義呢?
盛:中國古籍傳統的分類法采用經、史、子、集四部分類。
經部,以儒家經典及其釋作為主,例如《御筆詩經圖》,也收錄古樂、文字方面的書籍。
史部,主要收錄各種體裁的史書,另納入地理、政書及目錄類圖書。
子部的范圍比較廣,諸子百家、算術、天文、生物、醫學、軍事、藝術、宗教、占卜、堪輿、命算、筆記、小說、類書等,皆入子部。
集部,則錄詩文集、文學評論及詞曲方面的著作;個人著作稱“別集”,集體創作稱“總集”。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古埃及、古印度、巴比倫、中國)中,中國是唯一有著豐富的歷史文獻資料并且文字沒有間斷的國家。古籍文獻是先人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古籍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和極為厚重的傳統文化精神是我們進行現代化建設必須繼承的寶貴精神財富。誠然,文獻類文物應該引起重視和保護,這也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該做到的和應盡的責任。
主持人:盛老師認為應當如何充分利用和保護文獻類文物?
盛:文獻類文物,諸如古籍文獻。其所蘊藏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是極其重要的,其更是中華文明數千年發展的見證,承載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要想利用好古籍文獻,就要認識到古代典籍在內容上的豐富性、深刻性、包容性和先進性。將珍貴而稀見的古籍文獻影印出版,使其化身千百,方便海內外專家學者查閱、利用、研究,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為基礎的工作。一些流散于海外的文獻,也在以影印的方式回歸,為傳統文化研究提供了最基礎的文獻資料。利用現代技術對古籍文獻進行數字化處理,既是保護珍貴古籍的有效方法,也是研究與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
主持人:盛老師的分享很全面。再次感謝盛老師接受本次專訪問題的回答,希望有機會能夠再次拜訪您。
盛:非常感謝,隨時歡迎,要講一點我所講的只是我個人觀點,僅代表我個人的認知和見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