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刺繡開始批量生產,手工刺繡就被淹沒在歷史長河;當沖壓鍋占領人們的廚房,手工鐵鍋就被遺忘在角落。對此牛野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的不光是一味保護,更需要代代流傳。
牛野認為,在現代工業產品攻城略地之下,許多珍貴的傳統手工藝逐漸遠離人們生活,面臨著失傳的危險。然而,傳統手工藝并非與現代消費偏好背道而馳。“在如今成熟的商業鏈條中,傳統手藝人只是還停留“作坊式”生產階段,缺乏品牌影響力及暢通的產銷渠道。”牛野說。
從魏晉風度文人氣節到唐宋絲綢瓷器,中國式美學源遠流長,在上下五千年的星河時空中熠熠生輝,這是我們心生向往的遠方和夢想。特別在審美特質和視覺文化范疇中,人們在尋找一種特有的中國式美學面貌,我們有時稱之為“新中式美學”。這是一種清雅含蓄、秀美端莊、對稱均衡、寧靜致遠的東方美學意境。牛野認為,非遺手工藝正是構建這種東方美學范式的核心要素。
非遺手工藝飽含著傳統社會生活中工藝技術方面的匠人智慧,以及中國式美學在視覺上的審美特質。在牛野看來,要讓非遺真正進入現代人的生活,首先需要多視點觀看非遺在當代社會所產生的文化影響和哲學價值。所謂多視點,即既用現代人的眼光,也用古代人的眼光,從而在歷史和當下之間進退和穿越。
牛野認為,過去中國傳統社會產生的非遺,和當下經歷機器化大生產和信息化革命的非遺,一定不是同一件事物,而是新一代物種。這意味著,在非遺傳承創新過程中,我們要將非遺與當代設計、藝術對接,給予它新的物種基因,以此適應工業化和信息化時代,并做好適應未來人工智能環境下的更新預備。
讓非遺重回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牛野覺得,做好創新轉化工作,首先需要深入考察非遺所在的當地文化之美和自然之美,在充分理解當代民俗風情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非遺創新的過程中我們有一個宗旨,就是要保護非遺技藝的基因,把中國特有的非遺之美傳承下去,特別是非遺的圖形和色彩之美,以及文化符號和手工技藝的特征,代代相傳。”牛野說。
此外,要用大歷史觀的視野來立體化理解非遺傳承。牛野說:“人類文明的演進如同一條奔流不息的長河,或激或緩,或清或濁,或分或合,永遠是水。非遺傳承如同這條河流,雖然呈現出不同時代的審美風格,卻永遠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