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陶瓷專家呂成龍告訴記者,他的提案是“博物館要適應新時代要求,不斷提升為觀眾服務水平”,這個提案的目的是“糾正目前博物館展覽中存在的諸多錯誤”。
呂成龍說,近年來,人們每到一地,都想去博物館轉轉,特別是家長利用假期帶領孩子到博物館參觀,已逐漸成為一種自覺。即使在縣市級博物館舉辦的文物展覽,也會吸引大量觀眾前往觀看。據官方消息,我國博物館每年舉辦的各類展覽約有3萬余個,數量雖很大,但質量好的不多,有的還出現很多錯誤,而且有些錯誤屬于硬傷。
呂成龍歸納了展覽中的三種錯誤。一是展覽的定名不規范或者不正確,想怎么叫就怎么叫,甚至出現錯誤。例如將“龍泉窯青釉塑貼云鶴紋菊花式折沿盤”定名為“花口貼花云鶴盤”、將康熙朝的一種典型器物“雙陸尊(瓶)”稱作“搖鈴尊(瓶)”或簡單稱作“瓶”、將“藍釉”寫成“蘭釉”、將“五彩龍鳳穿花紋碗”寫成“五彩龍鳳紋碗”、將“祭紅釉碗”寫成“紅釉碗”等等。呂成龍坦言,“我實地參觀發現,這類錯誤比比皆是,可以說是一種普遍現象,幾乎每個博物館都有。”
二是展覽年代定錯。例如將清代雍正朝仿明代永樂朝瓷器定為永樂朝產品。
三是展覽主題說明文字、重點文物說明文字或知識介紹文字中病句、錯字、落字、標點符號亂用隨處可見。如將“練泥”寫成“煉泥”、“刮坯”寫成“剮坯”、“成型”寫成“成形”、“藍田窯”寫成“蘭田窯”、“《江西省大志》”寫成“《江西大志》”等。
呂成龍認為,博物館是公眾教育場所,人們熱衷于到博物館參觀,是因為在博物館可以看到實物,而看書上的圖片和觀看影像資料都無法取代看實物給人帶來的心理感受。因此,面對每天大量渴求知識的觀眾,博物館一定要向公眾傳達正確信息,不得有絲毫馬虎。特別是每天有大量學齡前兒童和學生到博物館參觀,從他們渴望知識的天真無邪的眼神里,可以體會,他們肯定認為博物館給出的知識都正確。而且學校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時,往往還給學生們布置作業,學生們于是帶著筆和本抄錄展覽文字,殊不知其中有大量錯誤。如果任這種錯誤發展下去,對我們整個民族文化素養的提高,將產生非常不利影響。
為此,呂成龍建議,一是建議國家文物局每年舉辦博物館策展人培訓班,請優秀策展人介紹策展經驗,教給大家策劃展覽的方法、步驟和應注意的問題。
二是請經驗豐富的專家起草博物館藏品定名規則分發給各博物館參照執行。甚至可以正式出版。
三是請語言文字水平高的專家現場巡視幾家博物館,查找目前展覽文字中出現的錯誤,進行整理歸納,然后印發給全國各博物館,責請各博物館對照自查,舉一反三,限期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