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歷朝歷代和遺址區群眾的傾力保護,漢長安城歷經2200多年歷史變遷,整體格局還是保存得較為完整。”日前,住陜全國政協委員、西安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韓寶生在接受西部網、陜西頭條記者采訪時說,漢長安城遺址保護面臨財力不足等問題,建議將其納入國家公園體制建設范圍,爭取建成以文化遺產為主題資源的國家公園。
位于西安市未央區境內的漢長安城遺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際大都會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歷時最長的都城。在占地約75平方公里的遺址區內,僅皇城遺址占地面積就有36平方公里左右。皇城遺址區內,除已探明的漢代道路、滄池和東西市遺址外,經考古探明的漢代建筑和宮殿遺址就有380多處,古渭河橋遺址有5處。
“僅以西安市和陜西省對于遺址保護的財政支付力度,難以負擔整個遺址區的保護,這是漢長安城遺址保護面臨的最大問題。”結合調研實際,韓寶生表示,“現有從國家到省上再到市上的支持,對于整個70多平方公里的遺址保護,還遠遠不夠。”
“按照文物法規定,遺址區不能搞市政建設,這使遺址保護狀況較好,但區內開發建設基本停滯,遺址區內外的群眾生活、產業發展、城市形象的差距越來越大。”韓寶生認為,漢長安城遺址保護面臨著保護與發展的雙重壓力。
“從文物保護角度來說,我認為漢長安城不僅是西安的、陜西的,而更應該是國家的,甚至是整個人類文明的遺存。”為此,韓寶生建議,在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國家公園體制的大背景下,應從制度層面入手,進一步優化漢長安城遺址管理的資金機制、配套政策和管理單位體制。
同時,韓寶生建議,由國家發改委、國家文物局主導,將漢長安城遺址區域納入國家公園體制建設范圍,并在國家既有專項資金,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專項資金中單獨列支,明確國家公園的管理模式,爭取建成首批以文化遺產為主題資源的國家公園。
此外,可充分發揮漢長安城遺址“古絲綢之路決策地、發源地”優勢,以遺址整體保護展示為核心,建設“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展示基地”,繼承弘揚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同步解決遺址區群眾生產生活、文化產業發展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