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文化遺產再次成為眾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關注的話題。作為南京歷史文化一張獨特名片,擁有600年歷史的明城墻申遺進展如何?全國政協委員、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明清城墻聯合申遺正在積極推進之中,他同時建議,在南京明城墻所圍合的空間內,打造一個明文化大遺址。
2006年,江蘇南京、陜西西安、湖北荊州、遼寧興城等4座古城明清城墻“打包”,列入《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隨后,申報“隊伍”不斷擴大,至目前已擴充至15座城市。作為中國明清城墻申遺的領頭城市,近年來,南京在明城墻保護方面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啟動城墻及周邊環境整治;施行《南京城墻保護條例》;南京還將開工建設城墻博物館,作為展示中國古代城墻歷史與文化的專題博物館以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展示地……
“明城墻申遺的過程,本身就是加強對明城墻保護和管理的過程,是對中國城墻不斷認知、保護管理、引入國際標準的過程,這也是向全世界推介南京的過程。”賀云翱建議,在明城墻圍合的空間內建設一個明文化大遺址,用新的戰略和理念實施整體規劃保護,充分展現歷史文化積淀,讓南京更顯獨特古都魅力。“南京明城墻所圍合的空間,雖然里面也高樓林立,但畢竟還保存著城墻、城門、護城河以及大的整體格局,明城墻沿線還分布著一系列重要歷史遺存,比如明故宮、明孝陵、明東陵、明代開國功臣陵墓、明代黃冊庫、寶船廠以及當時的宗教中心大報恩寺、朝天宮等,這么多代表著明朝早期的國家機制和國家文明的遺跡保存在南京,這本身就是一個氣勢恢宏的大遺址。”
“現在很多城市都在從事大遺址保護,南京在遺址保護、遺址公園建設上也大有可為。”賀云翱認為,應加強整體規劃,在加快推動明城墻申遺步伐同時,對歷代歷史遺存,如六朝石頭城、南朝帝王陵、明代朝天宮、江寧湖熟青銅時代早期文化遺址等實施重點保護,建設專題性博物館,清晰展現考古發掘過程,還原歷史真實格局,充分展示其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同時要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完善遺址周邊交通設施,方便市民游客參觀,進一步提升遺址保護展示影響力。
賀云翱說,長期以來南京市委市政府對歷史文化保護高度重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遺址保護工作取得了很大進展,打造了一批專題性博物館。他建議南京進一步加大歷史文化保護挖掘力度,在遺址保護上打造更多品牌項目,取得更大成效。“不管是城市發展還是鄉村振興,都可以把經濟發展和文化保護、文化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建設一個兼具古都風貌與現代品質,更具特色韻味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