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部黨組成員、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做客人民網,以“貫徹國務院《指導意見》,為文物保護注入活力”為主題,同網友在線交流。劉玉珠表示,讓文物活起來主要在“活”上下功夫,眾多的文物資源要向社會開放,現有的渠道要充分利用和提升,通過多方共同發力,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劉玉珠指出,我國文物事業雖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文物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目前,不可移動文物數量達76萬多處,日常的看護、保養、維修都需要大量人力,加之許多不可移動文物地處偏遠,進一步加大了護理的難度。在文物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的情況下,文物保護的任務繁重、壓力巨大。
劉玉珠認為,文物資源的守護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應該加大文物資源的開放程度。文物工作的格局是“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引導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這不僅是文物保護法的規定,也是由我國文物資源的保護現狀決定的。然而,我國個人、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文物保護領域的公益性事業相對較少,文物保護工作長期處于人員機構極度匱乏、資金渠道不暢的困境中,這就需要更多地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建立穩定的社會力量多元參與機制。
劉玉珠強調,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文物保護只能加強不能削弱,除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還應該開發多種渠道。國家文物局聯合多部門印發了《“互聯網+中華文明”三年行動計劃》,旨在廣泛利用互聯網平臺向社會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互聯網+中華文明”計劃將通過建立文物資源信息名錄公開機制、大數據資源平臺,加大信息公開的廣度和深度;破解授權經營問題,在政策、資金、稅收優惠等方面支持加大文物資源的社會開放度,促進館際交流提高藏品利用率,鼓勵社會參與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通過政策開放,項目實施等方式吸引更廣泛的群體及社會資本;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對行動計劃予以支持,更好發揮財政資金的引領、撬動和催化作用,確保財政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加強與國家政策性銀行的溝通,開辟信貸支持綠色通道;加強與相關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創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的聯系,為行動計劃的實施拓展投融資渠道;鼓勵民間資本參與投資,吸引社會資金以眾籌、眾包等市場化運作形式支持創業創新團隊發展;發揮人才支撐引領作用。堅持“以用為本、人才優先、創新機制、服務發展”的人才保障機制,重點培育文物與相關領域融合發展的高端復合型人才,鼓勵和吸引互聯網相關研究機構、高等院校、高新技術企業、文博單位等各領域高水平業務人才開展廣泛合作,發揮高端人才支撐和引領作用。